收录 被收录1次
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其他

突发!药学院实验室爆炸:危险的不明试剂

7月27号,中山大学药学院发生一起试验安全事故。一博士研究生在爆炸中刺破手臂动脉,及时施救后,无生命危险。而事件起因是在清理通风橱,用水清洗之前毕业生遗留在烧瓶内的未知白色固体时,遇水突然发生炸裂。据
评分 评分评分评分评分评分
阅读 1375 收藏 1 赞同 3
手机端查看
使用微信 “扫一扫” 即可在手机上查看
7月27号,中山大学药学院发生一起试验安全事故。一博士研究生在爆炸中刺破手臂动脉,及时施救后,无生命危险。而事件起因是在清理通风橱,用水清洗之前毕业生遗留在烧瓶内的未知白色固体时,遇水突然发生炸裂。据校方通告称,白色固体中可能含有氢化钙或者氰化钠,遇水即发生剧烈反应而爆炸。
突发!药学院实验室爆炸:危险的不明试剂


密闭空间、化学反应产生的高温、生成的可燃物(比如在氢化钠或者氢化钙遇水产生的氢气)、助燃物(本身空气中的氧气)、密切接触(水冲洗过程),是发生爆炸的基础。

这次爆炸可以说是人为错误造成的,在正常的规则中,我们会要求所有装有试剂的容器都必须张贴标签,至少要包括内容物名称、配制日期、配制人之类的。很遗憾这次没有做任何标识。

而且我们就算是今年的毕业生,那么从一般认定的毕业时间6月30号,到7月26号,也足足过了将近一个月时间。这么久,如果通风橱收拾的频繁一些,可能早早的就发现了这起隐患。

不可否认,很多人都不太愿意收拾实验室,因为太费劲了。而且很多时候面对配制的溶液,会有一种想法:“万一我还用的到呢?”

于是溶液试剂不断加大历史进程,甚至会有时出现一些意外收获。比如安全玻璃的发明,也是当年化学家疏于清理溶液,导致溶液缓慢挥发最终在试剂瓶上形成了一层保护膜。这层保护膜使得瓶子即使掉到坚硬地面,也只是摔裂但不会形成碎片。

但更多的时候,疏于清理试剂只会造成灾难。比如美国化学曾报道过案例。一瓶暗处放置12年的500毫升异丙醇,竟然变成了具有极大威力的爆炸物,TATP。
突发!药学院实验室爆炸:危险的不明试剂

TATP这东西可能比本次试验中更为恐怖,性质极不稳定,轻轻摩擦就可能发生爆炸,一克就可以炸断成年人手指。可见很多已知的东西,在时间的催动下,也容易形成危险源,更何况那些连标签都没有的试剂。

关于试剂的配制,我们很多时候是希望同一个瓶子一直储存同一种溶液,避免容器的吸附与析出。比如在药企质检室,很多试剂是要经常配制的。像检测水质的各类试剂,甲基红指示液,溴麝香草酚蓝指示液,氯化钾溶液、二苯胺硫酸溶液、高锰酸钾滴定液等等,我们也曾经是刷了就用。而后面则形成了一个规则,在这些试剂瓶上贴上一个只写了试剂名称的标签,然后用宽透明胶带将标签裹住。每次配制后用酒精擦掉上次的信息,再用油性笔在胶带表面标明这次的配制信息。这样一来,这个瓶子曾经装过什么,一目了然,绝对不会出现有不明试剂的情况。这是一个非常笨但却非常有效的方式,但可能不适合与溶剂种类特别多的实验室。

其实在很多药企,都有针对性的现场QA,或者其他类似的巡视工作,其中一个项目就是对于各类设备状态、溶液试剂标签的检查。看上去很让人反感,毕竟一个追着你给瓶贴标签的行为总是让人厌烦。

但你经历过危险就不会这样想,当年在一个做生物制品的公司,有个工作是测外源DNA残留,需要自己配制氢氧化钠溶液。为了保证效果,甚至对氢氧化钠溶液灭菌。提到灭菌,就要说一句,我们能用来的灭菌的容器往往是玻璃的,比如三角瓶等等,当时用的是废弃的500毫升玻璃生理盐水瓶,用胶塞封住,然后胶塞和瓶口处插入一根棉线。灭菌过程中空气可以从棉线处逸出,灭菌结束再把棉线抽出即可。我说的这件事,坏就坏在灭过菌的氢氧化钠溶液上,我们知道氢氧化钠的长期保存是不能放到玻璃容器中的,会腐蚀玻璃。

而一次清理实验室时,在杂物间发现了一瓶什么都没有标记的生理盐水瓶,还带着胶塞。是的,这就是前人留下的物品,更是不知道何时放这的。但刚开始没人知道是氢氧化钠,第一反应是生理盐水。于是本着不浪费瓶子的因素,把“生理盐水”倒掉,冲洗一下,但玻璃在氢氧化钠腐蚀下,早就失去了稳定性。然后瓶子很快裂了,手割伤了。取了剩余液体,通过基本的ph试剂检测,很快推出是氢氧化钠溶液。如果瓶子上本身标记了氢氧化钠,估计在洗刷时会戴上厚手套,甚至直接交给危化品回收来处理。

尽管手划伤了,但很幸运,没有这样的爆炸风险。而一个小小的标签,就完全可以杜绝风险发生。不清楚药学院的制度和药企的有多大区别,但安全方面应该是一致的。在我们这个爆炸频出的行业领域里,谨小慎微,遵守规则是最基本的保命措施
发布于 2021-07-29 18:08:18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评分
评论
3
收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