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 被收录1次
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其他

小二,来半斤偏差?

相信很多人听过,有时候明知道要出偏差了,还要让偏差继续发生,这就是今天要说的这个计划偏差,WHO在《偏差处理和质量风险管理》中给了计划偏差一个定义:通常用于描述一个进行与已有SOP中“方法
评分 评分评分评分评分评分
阅读 820 收藏 1 赞同 4
手机端查看
使用微信 “扫一扫” 即可在手机上查看

相信很多人听过,有时候明知道要出偏差了,还要让偏差继续发生,这就是今天要说的这个计划偏差,WHO在《偏差处理和质量风险管理》中给了计划偏差一个定义:通常用于描述一个进行与已有SOP中“方法或生产批记录”不同工艺的决策。
我第一次听到计划偏差的时候大约是在2015年左右吧,当时听到计划偏差时感觉:一有些新奇,国内的法规和指南都没看到过,偏差还能计划?二确实能解决一些类似市政停电这样比较棘手的问题。
后来接触到的企业越来越多,发现计划偏差的运用也越来越多了,例如原料采购比较急,检测时间长还没检测完,生产等米下锅呢,按计划偏差走先放行使用,再进行检测结果;还有稳定性检测马上到时间了,对照品短期内买不过来,稳定性没办法按计划去实施了,走个计划偏差,等等。
后来FDA给出的意见是没有所谓的计划偏差,计划偏差是一个非常奇怪的术语,是为了支持临时采用的违背现有SOP的做法的合理性,如果需要临时性对程序进行变更,可以使用变更控制程序来进行记录。这里多了一个临时性变更的概念。对于那些崇拜FDA的人开始强烈推荐临时变更的说法。
所以就看到了好多地方在辩论,有人说计划偏差好,因为变更都是永久的,不能变更过去然后再变更回来吧,很搞笑,有人说临时变更好,明知道程序没法执行,还不想办法避免或变更?是不是傻!那么到底是计划性偏差好呢?还是临时性变更好?
在一个论坛里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计划性偏差的这个概念,你如果从心里抵触这种做法,那你总有很多理由去反对引入这个概念;你要是先接受了这个概念,试着用这个概念去做计划偏差,你会发现似乎有时候也是有用的”。我觉得这句话话讲的很对,没有谁好谁坏,大家都是先入为主,先接触临时变更的经过几年的运用和完善,程序走的很顺畅,就会觉得临时变更好,先接触计划偏差的,经过不同场景的磨合,也可以更好地控制风险,就会觉得计划偏差好。
不管是偏差还是变更,这两个方法都离不开风险控制,风险评估才是最关键的,都需要对这件事到底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情况进行详细的评估,明确了影响产品质量的严重程度才能制定下一步的措施,评估的越充分,措施制定的越得当。所以叫什么不是关键,关键是看你怎么做的。
还有就是很多突发的情况,经历一次以后都可以制定成固定的程序去执行,比如:第一次接到了停电通知,可以按计划偏差走,难道以后一直按偏差走?可以根据这次偏差制定出一个文件,当接到停电通知时,首先搞明白多久停,停多久,通知到每个部门;各部门接到通知后,进行什么工作,生产和化验室可以调整时间的提前调整,没办法调整时间的,做哪些准备(发电机、UPS等)可以降低风险,这样下次再接到停电的时候就直接按文件执行就行了,不用再进行一次偏差,这才对整个质量体系的完善和提高。如果不完善管理程序,不管叫什么名字都是违背质量管理原则的差屁股纸而已。
最后要说的是没有谁好谁坏,不同公司之间不要硬去说服别人,公司内部级别低的也就不要想去说服级别高的了,呵呵。公司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定义确认好,把范围规定明确,把程序制定详细;然后去执行,根据执行情况再去完善程序。能更好的把控风险,保证产品质量才是目的。
发布于 2021-11-24 10:14:44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评分
2
4
收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