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 被收录1次
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其他

Vol.1 | QC必看 - 工作实操集锦20问

这是一篇力荐QC查看的工作实操问答集锦!
评分 评分评分评分评分评分
阅读 1321 收藏 5 赞同 1
手机端查看
使用微信 “扫一扫” 即可在手机上查看
工作实操集锦问答系列内容来源于【博普智库-问答栏目问答图为app内问答位置
Vol.1 | QC必看 - 工作实操集锦20问
问答栏目是博普智库为行业人士提供友好交流的一个板块。大家的任何与行业相关的技术讨论、工作疑难,可在问答板块提出。礼貌提问,友好回答,学习共进。
精彩往期
QA必看 - 工作实操集锦20问
确认与验证 - 工作实操集锦20问
Q1:密度天平检验低密度聚乙烯塑料袋怎么防止表面有气泡?
一般样品清洗干净了就不会有了,样品表面存在污渍的话较容易有气泡。
Q2:表面微生物取样后该不该用乙醇擦拭?
主要看取样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日常监测,那肯定是生产结束后清洁前取样;如果是做清洁效果验证,那肯定是清洁后取样,而且是在方案预设的清洁有效期最后一天取样;如果仅仅是清洁方法的清洁效果验证,清洁完立即取样。
Q3:有没有人日常环境监测时碰到平皿上长满了某种菌落?你们是怎么计数的呢?
蔓延菌,整片算一个,这种情况要么制做平皿时候盖上盖子时候还很热,要么预培养时候没倒置
Q4:铜绿假单胞菌保存在2~8℃冰箱,传代后不长,请问铜绿的保存条件是什么?大家都怎么保存菌种的?
这个菌比较特殊,如果是涂在平板或者斜面上,要常温保存的。不能冷藏
Q5:药品长期稳定性实验研究过程中,放置环境有一段时间的温湿度超标,该怎样评估?
温湿度超标是有两种情况的,一种是温度和湿度都高于上限的情况下,只要检测数据没问题,直接说明即可;另一种是温度低于下限的情况,建议适当延长放样时间(不低于超标事件发生时间)。不管哪种情况,都需要纳入偏差进行报告。
Q6:在跟踪检查中,检查员提出来:“企业未对实验室已清洗的玻璃器皿存放有效期未做验证!”
我的疑问有2点: 1、玻璃器皿的清洗有效期需要做吗? 2、如果需要做,那么需要做哪些指标呢?

对于一般玻璃器皿清洗后放置与有密封的防尘盒中,理论上不用清洁效期的验证,因为污染可能性低,风险角度考虑可以企业规定一个合适的日期(例如1个月,一般常用的玻璃器皿清洗干燥完一周怎么也用了)。另外对于有微生物需求的,我认为需要验证。
Q7:做干燥失重,空称量瓶及样品干燥时间是多久称量一次,所谓的3+1是什么意思?
多久称一次都可以,就是要恒重,差0.3mg内,3+1是指第一次隔3小时称,第二次隔1小时称。
Q8:液体灭菌开始时,液体内部未达到灭菌温度(规定值为121℃,实际值为119℃),但累计F0>15,累计F0是从100℃开始计算的。这种情况可以接受吗?需要延长置换时间吗?
你这个应该是大输液吧?对液体穿透性有挑战,建议还是解决这问题,满足保温段的设定温度。要不然如何评价你的实际灭菌条件可控呢,因为你这次开始灭菌段的温度是119℃,下次灭菌段的开始的温度就可能不太确定,而且你热分布检测到的冷点也不能完全具有代表性。以后灭菌打印出来的灭菌记录,不也看的清出吗?有低于121℃的时间段,所以还是建议能解决的问题就别留尾巴,调一调蒸汽压力,腔室压力、装载方式等。
Q9:想跟大家探讨一下国内外法规关于药品取样的规定,尤其是无菌样品取样的内容?
取样这块分样本类型,检测目的。对于解除药品的包装材料,可参考ISO或者国标的aql原则。对于中药材或饮片,按照药典通则的要求取样(注意这里是必须遵守的,法规没有商量)对于制剂:要分两种情况,取样用物理化学检测,则按一般随机取样原则(可参考gb也可参考附录),对于无菌、内毒素等特殊取样,应取冷点、生产开始和结束的样本(并且确保样本被用于检验无菌而不是阳性,我的建议:内毒素参考此规则)。
Q10:复测是原样进行复测,对于重新检测是在原取样的包装单元重新取样检测还是另开包装单元进行取样检测?有法律依据吗?
看你们内部文件怎么规定的吧,重新检测一般倾向于异常调查无误后重新取样检测,以重新检测的结果报告,至于复测,一般可能包括偏差调查中的复测等,如原溶液复测,原样复测等,内部文件规定清楚就好吧,法规可能不会写的这么详细。
Q11:西洋参和人参农残的检验方法是一样的,我可不可以同时检验西洋参和人参,他们共同使用一个对照品图谱?
检测方法一样,在同一个进样序列中,用同样的对照图谱。没有看到有法规说不允许。
Q12:烘箱在药厂生产过程中的规定的风速是多少?
0.36~0.54是指导值,我做过的设备不多,能达到的只有博世的设备,个人认为离出风口15cm~30cm这个层面测的风速均匀比具体风速值更重要,这个指导值应该是确认风速在这个范围内能形成单向流以起到保护作用(是不是这个未经过确认),所以个人认为风速均匀的,值大一些也是可以接受的(风速大可能影响压差)。
Q13:单位搬新,一切都要验证,新买的培养基要做适用性,那么菌种传代可以用这个培养基吗?
菌种传代是为了得到活性良好的菌悬液,培养基适用性检查中回收率计算还是通过对照培养基和待测培养基对比而来的,没毛病!先进行菌种复苏,传代(只需得到活性菌即可),此处的培养基促生长能力不会对菌种传代试验造成较大影响。然后进行TSA计数类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实验通过后,即可用该培养基对菌液计数,并进行其他的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如TSB,MCB,MCA等等。
Q14:沙门菌传代多久传一次,使用频率低,低温保存,2到8摄氏度,温度时间35度*24h?
斜面2~8℃可保存1个月,所以一个月传一次。 作为工作菌种使用的第五代菌种用TSB增菌,培养18-24小时使用。
Q15:请教一下比如对于某一个杂质的测定,可接受标准未杂质含量≤2.0%,根据统计工具计算出OOT限度,比如计算得到OOT上限为1.62%,那么超过上限需要调查确认可能的原因,但是通过统计工具也会计算出OOT下限,比如计算所得下限为0.89%,那么如果某一个批次检测结果为0.80%,是否进行调查,如何调查呢?
放行时OOT限度, 应当考虑:
正常检测结果的变动范围。通常计算方法是平均值正负三倍标准差。
质量限度的高低。如果质量限度是 10.10%, 平均值正负三倍标准差就不是一个好的OOT限度定义方法。可以根据历史最高值来定义OOT限度(例如“通常不超过0.07%”) 。此外,方法的中间精密度是一个很重要的考虑。离质量限度太近的报告值(例如超过0.09%),应当作为OOT结果进行调查。产品稳定性趋势。某个杂质,质量标准是不高于1.0%;根据稳定性研究,该杂质在稳定性期间通常上升0.4%。那么产品放行时的OOT限度 (或者放行限度),应当在0.6%以下。趋势限度与质量限度之间的距离。 例如质量限度是0.50%,通常报告值是0.03-0.08%;此时计算平均值正负三倍标准差没有太大意义,也增加管理成本。直接定义一个0.20%即可。
Q16:D级洁净区测试用悬浮粒子计数器采样管长度不超过一米还是1.5米呢?最小采样量按国标8.5L还是按ISO的分级计算公式计算呢?
以前查过这个数据,各个规范中推荐的数值不一样,有点记不清了,好像1.2,1.5和1.0都有。从实际房间检测的效果来看,采样管理论上越短越好,比较短的采样管可以减少或避免大粒子在管道中的沉降。有兴趣可以查一下各种不同粒径粒子的沉降时间。特别是采样管受污染之后你就会发现,吹很久都吹不干净。但从检测的方便性来讲,采样管太短,不方便调整角度或位置。个人建议的长度0.8m-1.0m之间。
Q17:因公司厂址变更,化验室仪器搬至新实验室,需要做哪些预防措施?
搬迁后先进行检定或第三方校准。仪器做再确认,检验方法做再确认或者验证。
根据法规要求和风险评估来决定,建议风险评估用调查表的方法,不要搞太复杂。如果是搬迁的预防,建议用原始包装和减震措施,拆解时注意标记号各类接口、数据线的名称、位置,避免恢复时出错,若有可能,使用第三方实施仪器搬迁工作。
Q18:环境监测时,沉降菌和浮游菌是否必须同时监测?对于注射液配液、洗瓶、口服制剂、洗衣房、备料中心等C/D级区域,是否可以考虑根据风险评估,通过监测沉降菌的情况判断其环境微生物状况?
D级环境浮游菌的标准是200cfu/皿,一般菌落长到这么多也就无法计数了,说明你们的环境中浮游的菌真的很多......
如果沉降菌和浮游菌的采样点位置和高度差不多,并且浮游菌的采样操作合适的话,那么应先测测换气次数,彻底的表面消毒(消毒剂要有两种,可以分单双月交替使用),臭氧消毒,沉降菌和浮游菌的菌种鉴定也要开展。然后再测。
Q19:请教一下各位大佬,液相色谱法测定基因毒性杂质时,要进行衍生反应,对照品和供试品的制备过程中的所有条件应该完全一致,包括反应温度,反应试剂的量,反应容器的大小,反应时间的一致性。有没有指导原则或则法规对这个“一致”有明确要求的?我发现有些做实验的同事给对照品衍生用20ml的瓶子,给样品衍生用10ml的瓶子,加入的衍生剂的量分别是4ml,2ml。
没有,只要这个方法在方法学验证时做过不同浓度的对比,也可以对照品与供试品浓度不一致。但我看你这个吧,只是按着比例缩减了,应该问题不大。
Q20:求助各位,有没有条文规定了稳定性样品检测时长的问题?一般是在某个检测点取出样品到完成检测是四周之内,在哪个法规里有体现? 你们取出样品到完成检测这个检测期限是多少?是基于什么规定的?
详细参见《药品GMP指南》(质量控制实验室与物料系统)第14章(14.5.4样品提取),主要关注点如下:
(1)一般情况下,样品可以在一个允许的时间偏差范围内进行。例如:对于试验点间隔至少为一年的,可以偏差在一个月可以接受;对于短期试验点,允许的时间偏差相对减少,并应于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中予以规定,例如:在长期试验的第三个月的试验点,早于或晚于2周预设时间是可以接受。
(2)对于影响因素试验和加速试验,样品一般不推荐早于计划取样时间。
(3)对于有效期月试验点的样品必须按时取出并进行检验。
(4)任何假话外的时间间隔点取样,必须经责任授权人签字批准并做好登记,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样品用于余下试验点的稳定性研究。
(5)从恒温恒湿箱或异于室温环境取出的稳定性试验样品,应存放于适宜的储存条件等待检验,并有明显标记。
(6)样品取出后,应做好标记,并登记于相应记录中,进行检验。
发布于 2020-12-17 12:31:45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评分
评论
1
收藏
更多